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教学科研 > 名师讲座 > 正文

​外国语学院举办“菁英”学术讲座之英汉色彩词汇的文化差异

【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24-10-29 】

10月27日晚7:30,外国语学院“菁英”系列学术讲座活动之“英汉色彩词汇的文化差异”在知行楼A105举行,学院邀请北京服装学院教授、硕士生导师史亚娟教授担任主讲专家,讲座现场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

讲座伊始,外国语学院束光辉院长对主讲人史亚娟教授进行了介绍,史教授也将自己的代表作《朝圣的长旅:坎特伯雷故事之文化研究》、《时尚:理论与实践》、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标准阅读100篇》等书赠送给外国语学院。随后,史教授开始了精彩的讲座内容。

首先,史教授从色彩学的基本知识切入。在介绍色彩理论基础时,她详细阐述了牛顿色散实验的重要发现,人眼通过三种视锥细胞识别颜色的原理,以及英国托马斯·扬提出的三原色理论。

在讲述色彩历史事件时,史教授展示了西方色彩史上苯胺的发现、合成染料工业的发展以及色彩标准(如潘通色等)的推出对西方色彩学发展的重要意义。同时,中国色彩史上从先秦时代以野鸡羽毛颜色为染色标准,到商周时期铜制染缸的使用,隋唐的木刻雕版书,再到明代的饾版技术木版水印等重大事件也被详细阐述,其中中国的五色观(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)成为重点介绍内容。

讲座中,史教授提出,在情感意义方面,英汉色彩词汇既有相似之处,也存在明显差异。她列举了大量深刻而有趣的例子进行了讲解。

史教授还探讨了英汉色彩词汇在比喻/象征/符号意义上的差异,分析了红色、黄色、蓝色等在英汉中的不同内涵。她强调这是由传统习俗、宗教信仰、皇权与政治因素、自然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。这些因素相互交织,共同塑造了英汉色彩词汇独特的文化内涵。

讲座最后,商务英语教研室刘卫红教授做了发言总结。她着重强调本次讲座极具重要性,为我们拓展了关于色彩的历史知识、科学知识、使用功能。史教授旁征博引,给我们上了一堂有关色彩的古今中外常识大课,为我们对色彩的认识打开了缤纷的眼界。会后,部分与会师生与史教授合影留念。

这场学术讲座犹如一场知识的盛宴,为现场外语师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养分。它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知识储备,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相信这场讲座的影响力将持续发酵,激励更多人深入探索英汉色彩词汇的奥秘,进一步推动知识的传播和相关学习的探讨。


文字丨陆朝霞 刘卫红

图片丨张丽

校对丨刘一霖

审核丨束光辉 张丽